俄罗斯《消息报》7月18日援引军方信源披露股市场外配资,俄海军现役唯一航母"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"号或将正式退役并进入拆解流程。此举标志着俄罗斯远洋打击力量体系的重大转折,延续三十余年的航母时代面临终结。
2023年2月船厂影像记录显示,该舰曾短暂移出第35修船厂干船坞。但自2017年入坞大修以来,这艘六万吨级巨舰始终未能重返战斗序列。维修期间接连遭遇浮动船坞沉没、舰载吊装设备坠毁甲板、动力舱室火灾等重大事故,叠加预算短缺导致工期六度延期。技术层面而言,俄造船工业已丧失对该级舰艇的修复运维能力。
从战略成本效益分析,保留该舰的代价远超实际价值。俄海军目前维持着第279独立舰载机团与第100训练团两支专业飞行部队,其飞行员具备北极圈复杂环境作战资质。若航母长期缺位,每年耗费数亿卢布的飞行编队将失去存在意义,转型配属空天军方为理性选择。综合评估表明,退役拆解或成最终方案——耗费国家预算维持象征性存在,远不如将资源投入高超声速武器、核潜艇等非对称作战领域。
展开剩余65%航母退役的军事影响有限,但心理震慑不容忽视。该舰自1991年服役以来始终是俄海军远洋存在的精神图腾,其退场将重创军队士气与国际威慑形象。当前俄军战略重心已收缩至区域防御层面:确保乌克兰战场优势、巩固西部边境安全构成核心诉求,远洋力量投射能力不再是优先事项。
关于俄罗斯军事强国地位的争议,国内外认知存在本质差异。莫斯科决策层坚持以核武库规模为衡量基准,其6000余枚战略核弹头保有量仍居全球首位。但国际观察家指出,常规战场暴露的体系缺陷使俄军难以匹配一流标准——特别军事行动中暴露的后勤短板、信息化不足等问题,折射出军事现代化进程的深层困境。客观而言,俄罗斯在经济体量上从未跻身顶级阵营,常规军力表现更印证其综合国力的结构性局限。
俄海军工业的衰退轨迹在舰艇建造领域尤为凸显。纵向对比显示,苏联时期能自主建造"基辅"级航母的庞大产业链,如今仅能维持4000吨级护卫舰量产。横向观察则更严峻:中国造船业以年下水舰艇总吨位超百万吨的产能稳居世界首位,俄同期舰艇建造总吨位不足前者5%。2011年俄法签订的"西北风"级两栖攻击舰采购案颇具象征意义,2014年因克里米亚危机在美国干预下流产,最终两舰由埃及接手,暴露俄远洋投送力量重建计划的彻底失败。
装备采购层面的战略选择折射出复杂心态。中国075型两栖攻击舰在载机量、航电系统、造价等关键指标均优于法国"西北风"级,052D驱逐舰的区域防空能力更远超俄现役主力舰。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历史上从未设置禁售门槛,若俄方提出采购意向,技术转让不存在实质性障碍。
阻碍装备合作的核心症结在于心理认知错位。俄军工体系仍沉浸于苏联时代"师长角色"的历史定位股市场外配资,难以接受从工业链顶端跌落现实。当前战场需求优先级亦形成客观制约:乌克兰前线急需的战术无人机、精确制导炮弹、电子对抗系统等消耗品占据85%的军备采购份额,海军装备更新被迫延后。财政层面考量更具决定性——航母战斗群年均维护费用超3亿美元,相当于20个营级战术组的全年作战开销。
发布于:河北省我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